正在阅读:

初代HomePod寿终正寝,苹果决定掩盖这段“黑历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初代HomePod寿终正寝,苹果决定掩盖这段“黑历史”

初代HomePod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代表了苹果在智能音箱业务探索上的失败,甚至由于这次失败过于彻底,以至于几乎没有挽回的必要。

文|三易生活

即便当下的手机、平板变得越来越耐用,消费类电子产品毕竟也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周期。比如作为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巨头,苹果就会隔三差五地公布旗下产品的状态,通常会在停售五年后标记为复古(Vintage)、七年后则被视为过时(Obsolete)产品。

最近,苹果方面就公布了新一批被列为复古产品的设备,其中就包括开启他们全面屏时代的iPhone X、掀起TWS耳机狂潮的初代AirPods,以及初代HomePod。

iPhone X和初代AirPods被列为复古产品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两者分别是在2017年和2016年发布,时至今日确实已经过气,可HomePod也进入这个名单就有些出人意料了。要知道初代HomePod三年前才停止生产,而这种独有待遇的背后,则或许是苹果过去十年来在产品端最大的“黑历史”。

初代HomePod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代表了苹果在智能音箱业务探索上的失败,甚至由于这次失败过于彻底,以至于几乎没有挽回的必要。

尽管自从进入库克时代之后,只用成熟的技术、从来不是为了抢“第一”,就成为了苹果公司的标签之一,并且这一点在大屏手机、5G、AI等方面都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硬件层面,苹果却始终扮演着创新者的角色,从iPad到AirPods,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智能音箱了。

因为在初代HomePod出现之前,亚马逊就已经用Echo成功定义了“智能音箱”。当时主流的智能音箱产品,比如亚马逊Echo、谷歌Home,乃至国内市场的天猫精灵、小度都是以智能体验著称,音质基本就是听个响的水准。

为了与当时市面上的已有产品区隔开来,苹果为初代HomePod补上了音质这块短板。为了提供更好的声音体验,他们还带来了“计算音频”,初代HomePod就实现了声学实时建模功能,能够在认知到设备所处的环境后,通过内置麦克风阵列感知室内的声音反射情况,从而相应地调整音频、实现对环境的自适应,以及智能消除驻波和反射声干涉的影响,这也就使得初代HomePod可以随意摆放,并不需要去特意寻找“皇帝位”、即可获得最佳的效果。

为了实现这一点,苹果对初代HomePod进行的堆料可谓是奢华,它用上了6个麦克风组成的环形阵列,底部7个高音喇叭和顶部1个低音喇叭,再加上一颗A8仿生芯片。以至于在初代HomePod上市后,调研机构拆解后发现其成本达到了200美元以上,这也意味着当时这款智能音箱的毛利率甚至不足40%,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苹果产品线中利润率最低的设备。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初代HomePod与当下的Vision Pro有着相同的境遇。但Vision Pro好歹还占着一个概念,如今MR设备几乎算得上是消费电子领域技术力的集大成之作,可当时的智能音箱就不一样了,由于技术门槛相对不高,即便完全依赖ODM也能攒出来。

所以彼时初代HomePod要面临的真正挑战,就是音质到底是不是用户的痛点?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等音质上的说法其实大量普通消费者是一概不懂的,但是只要存在对比,许多人都可以分辨出音质的差异。

然而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是同环境下对比智能音箱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并不现实,所以单纯的音质好很难让人买账。大家可能需要一台智能音箱摆在家里,或是用它来放放音乐为家中增添氛围感、或是来增添智能体验,但几乎不会去购买多个智能音箱。所以对比不同产品在声学体验上的差异,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不太现实的。

即便消费者愿意去线下门店进行体验,但由于人类大脑的短时记忆容量小,并且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需要重复多次,二者就决定了声音记忆是一种比较低效率的记忆方式。而将听感固化下来再进行对比,对于没有受过训练的普通人来说是不现实的事情。

更何况在智能化层面,彼时的苹果更是相当封闭,初代HomePod只能通过苹果设备连接和播放,且只能串流Apple Music的流媒体音乐。

无论是小米的小爱同学、还是阿里的天猫精灵,它们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里就包括了可以作为智能家居的中枢,这一点初代HomePod就显得极为吃力。

相较小米旗下IoT设备的平价策略,苹果智能家居生态Homekit的搭建成本无疑更高,动辄数百元的智能插座、智能灯泡,以及上千元的智能电扇,显然并不是每一位消费者都会去买的产品。

封闭生态下的HomePod其实更接近于传统音箱,可真正对音质有要求的发烧友又谈不上信任苹果,往往还是会倾向于选择传统厂商的产品,但普通消费者也不会有这个预算去购买价格相对昂贵的初代HomePod来作为“玩具”。所以高不成低不就,就成为了初代HomePod最为贴切的一个形容词。

但初代HomePod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苹果在它身上试验的自适应计算音频就成为了指导后续相关设备在声学层面的理论依据,后来在Mac、iPad、iPhone、AirPods等与声学相关的设备上,就都出现了计算音频的身影。当然,初代HomePod最大的意义在于向苹果证明了智能音箱不是一个好业务,并避免了他们在这个赛道进行大笔投入。

要知道亚马逊在智能音箱相关业务上亏了50亿美元,直接导致Alexa部门的大幅裁员,谷歌的Nest硬件部门也几乎实质性放弃了智能音箱,自2021年3月以来就没有新品问世了。

所以初代HomePod用它的惨烈翻车避免了苹果一头扎进智能音箱这个大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得上是功德无量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苹果

6.9k
  • 郭明錤:iPhone16最快或5周交货
  • 美国FDA批准苹果AirPods Pro的助听器软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初代HomePod寿终正寝,苹果决定掩盖这段“黑历史”

初代HomePod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代表了苹果在智能音箱业务探索上的失败,甚至由于这次失败过于彻底,以至于几乎没有挽回的必要。

文|三易生活

即便当下的手机、平板变得越来越耐用,消费类电子产品毕竟也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周期。比如作为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巨头,苹果就会隔三差五地公布旗下产品的状态,通常会在停售五年后标记为复古(Vintage)、七年后则被视为过时(Obsolete)产品。

最近,苹果方面就公布了新一批被列为复古产品的设备,其中就包括开启他们全面屏时代的iPhone X、掀起TWS耳机狂潮的初代AirPods,以及初代HomePod。

iPhone X和初代AirPods被列为复古产品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两者分别是在2017年和2016年发布,时至今日确实已经过气,可HomePod也进入这个名单就有些出人意料了。要知道初代HomePod三年前才停止生产,而这种独有待遇的背后,则或许是苹果过去十年来在产品端最大的“黑历史”。

初代HomePod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代表了苹果在智能音箱业务探索上的失败,甚至由于这次失败过于彻底,以至于几乎没有挽回的必要。

尽管自从进入库克时代之后,只用成熟的技术、从来不是为了抢“第一”,就成为了苹果公司的标签之一,并且这一点在大屏手机、5G、AI等方面都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硬件层面,苹果却始终扮演着创新者的角色,从iPad到AirPods,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智能音箱了。

因为在初代HomePod出现之前,亚马逊就已经用Echo成功定义了“智能音箱”。当时主流的智能音箱产品,比如亚马逊Echo、谷歌Home,乃至国内市场的天猫精灵、小度都是以智能体验著称,音质基本就是听个响的水准。

为了与当时市面上的已有产品区隔开来,苹果为初代HomePod补上了音质这块短板。为了提供更好的声音体验,他们还带来了“计算音频”,初代HomePod就实现了声学实时建模功能,能够在认知到设备所处的环境后,通过内置麦克风阵列感知室内的声音反射情况,从而相应地调整音频、实现对环境的自适应,以及智能消除驻波和反射声干涉的影响,这也就使得初代HomePod可以随意摆放,并不需要去特意寻找“皇帝位”、即可获得最佳的效果。

为了实现这一点,苹果对初代HomePod进行的堆料可谓是奢华,它用上了6个麦克风组成的环形阵列,底部7个高音喇叭和顶部1个低音喇叭,再加上一颗A8仿生芯片。以至于在初代HomePod上市后,调研机构拆解后发现其成本达到了200美元以上,这也意味着当时这款智能音箱的毛利率甚至不足40%,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苹果产品线中利润率最低的设备。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初代HomePod与当下的Vision Pro有着相同的境遇。但Vision Pro好歹还占着一个概念,如今MR设备几乎算得上是消费电子领域技术力的集大成之作,可当时的智能音箱就不一样了,由于技术门槛相对不高,即便完全依赖ODM也能攒出来。

所以彼时初代HomePod要面临的真正挑战,就是音质到底是不是用户的痛点?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等音质上的说法其实大量普通消费者是一概不懂的,但是只要存在对比,许多人都可以分辨出音质的差异。

然而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是同环境下对比智能音箱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并不现实,所以单纯的音质好很难让人买账。大家可能需要一台智能音箱摆在家里,或是用它来放放音乐为家中增添氛围感、或是来增添智能体验,但几乎不会去购买多个智能音箱。所以对比不同产品在声学体验上的差异,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不太现实的。

即便消费者愿意去线下门店进行体验,但由于人类大脑的短时记忆容量小,并且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需要重复多次,二者就决定了声音记忆是一种比较低效率的记忆方式。而将听感固化下来再进行对比,对于没有受过训练的普通人来说是不现实的事情。

更何况在智能化层面,彼时的苹果更是相当封闭,初代HomePod只能通过苹果设备连接和播放,且只能串流Apple Music的流媒体音乐。

无论是小米的小爱同学、还是阿里的天猫精灵,它们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里就包括了可以作为智能家居的中枢,这一点初代HomePod就显得极为吃力。

相较小米旗下IoT设备的平价策略,苹果智能家居生态Homekit的搭建成本无疑更高,动辄数百元的智能插座、智能灯泡,以及上千元的智能电扇,显然并不是每一位消费者都会去买的产品。

封闭生态下的HomePod其实更接近于传统音箱,可真正对音质有要求的发烧友又谈不上信任苹果,往往还是会倾向于选择传统厂商的产品,但普通消费者也不会有这个预算去购买价格相对昂贵的初代HomePod来作为“玩具”。所以高不成低不就,就成为了初代HomePod最为贴切的一个形容词。

但初代HomePod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苹果在它身上试验的自适应计算音频就成为了指导后续相关设备在声学层面的理论依据,后来在Mac、iPad、iPhone、AirPods等与声学相关的设备上,就都出现了计算音频的身影。当然,初代HomePod最大的意义在于向苹果证明了智能音箱不是一个好业务,并避免了他们在这个赛道进行大笔投入。

要知道亚马逊在智能音箱相关业务上亏了50亿美元,直接导致Alexa部门的大幅裁员,谷歌的Nest硬件部门也几乎实质性放弃了智能音箱,自2021年3月以来就没有新品问世了。

所以初代HomePod用它的惨烈翻车避免了苹果一头扎进智能音箱这个大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得上是功德无量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