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英伟达收购ARM”黄了“,最失落的或许是RISC-V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英伟达收购ARM”黄了“,最失落的或许是RISC-V

英伟达与软银也正式发布公告,宣布终止这一交易。

文|三易生活

2020年9月,在疫情影响下的半导体行业平地起惊雷,软银集团宣布同意以高达400亿美元的价格将芯片设计公司ARM出售给芯片巨头英伟达。这桩将会重塑整个行业的交易,自从被曝光的那一刻起就饱受非议,而如今在不断被外界唱衰后,英伟达收购ARM这事也已经有了结果。

2月8日来自路透社的相关报道显示,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诸多监管机构担心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市场竞争受到影响,英伟达以股票+现金的方式收购软银旗下ARM的交易宣告失败,软银将获得至多12.5亿美元的“分手费”,并计划在年底前将ARM上市。随后,英伟达与软银也正式发布公告,宣布终止这一交易。

此时,距离2022年9月这一收购案的最终截止期限还有半年的时间,英伟达现在放弃也被外界认为是几乎无法“搞定”各国的监管机构。软银方面在该声明中表示,尽管各方做出了真诚的努力,但由于重大的监管挑战阻碍了此次交易的完成,因此双方同意终止协议。并且软银还宣布将在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内,筹备ARM的IPO。

事实上,英伟达收购ARM这件事不同于AMD收购赛灵思,以及微软收购动视暴雪,因为各方反对的声音实在是太多。而其中的原因,则在于ARM本身实在太过于重要。如今在移动市场,有超过90%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以及其他移动设备都在采用ARM提供的架构,更不用提在物联网领域,ARM的低功耗特质使得其几乎席卷了整个市场。而以苹果的M1芯片为标志,也代表ARM将有能力进军高性能计算平台,以Arm Neoverse V1和Neoverse N2为代表,其未来在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HPC)方面也可能会有着更好的表现。

而ARM之所以能够在诸多领域取得如此惊人的市场份额,靠的正是其所秉承的开放授权模式,这种客户中立的战略也让其得以保持超然的地位。而英伟达本身在半导体市场的风评就较为一般,如果ARM被其收入囊中被认为中立性极有可能会被动摇,这显然是高通、苹果等厂商不能接受的。

更不要提,从ARM所在的英国、到在积极针对美国科技巨头的欧盟,乃至美国本身,各国监管机构都对这桩交易持有负面的态度。因此在这样“举世皆敌”的情况下,英伟达自己的态度其实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黄仁勋在去年夏天时就曾表示,并不是一定要收购ARM,NVIDIA自己就发展的很好,也有自己宏大的发展战略,收购ARM是为了扩展NVIDIA的生态系统,帮助ARM进入新的市场。

如果说谁对于这桩收购案的失败结局会感到沮丧,可能并不是英伟达。尽管说一旦交易失败,英伟达需要付给软银12.5亿美元的分手费,但是以前者现有的现金流,以及当下显卡市场的热潮和元宇宙概念的热度,显然他们根本就不缺这笔钱。并且如今英伟达失去的是将ARM掌握在自己手中,和可能借助ARM的市场地位顺带推广自家GPU设计的机会,可继续开发基于ARM架构的产品是毫无问题的。

所以只能说英伟达试图在软银最需要钱的时候,来了一次“小赌怡情”,即便是输了也无伤大雅,对于核心业务基本毫无影响。可作为出售ARM的一方,对于软银而言这笔交易如果告吹,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巨额的账面盈利将不复存在。毕竟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得益于于英伟达股价的大幅度上扬,这笔由现金+股票构成的交易价值从2020年9月的400亿美元,已经一路上涨到了最高的870亿美元,即便时至今日仍达到了660亿美元。

然而软银也还有一招,就是推动ARM的IPO,通过上市来实现退出、并回笼资金,只不过与直接将ARM卖给英伟达相比,通过将其推向二级市场的方式,在回报率和时间成本上则逊色不少。事实上,英伟达收购不了ARM,最难受的可能非RISC-V阵营莫属。

没错,如果说谁最希望英伟达收购ARM,极有可能正是RISC-V的支持者们。如果ARM归属于英伟达旗下,大概率会挫伤ARM的中立性,导致目前使用ARM旗下IP的厂商需要准备“Plan B”,以防止未来被钳制,这时候RISC-V就能自然而然地被推上风口。至于说为什么一定是RISC-V,因为如今在移动市场,除了ARM也就数RISC-V架构“最能打”了。

RISC-V是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RISC)原理建立的开放指令集架构(ISA),该指令集以架构短小精悍、指令数目少而精、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扩展指令集可定制自有灵活架构,并且免费开源著称。但由于缺乏生态支撑,如今RISC-V主要在微控制单元(MCU)和嵌入式领域表现出色,在高性能上则表现一般。因为如今的ARM生态已经非常成熟,传统芯片厂商购买ARM的授权进行研发的流程早已被打通,这套系统已经平稳运行了很久,并没有必须转向RISC-V的必要。

而英伟达对于ARM的收购,则给了苹果、三星、联发科这些芯片厂商理由。毕竟一旦英伟达完成对ARM的收购,即便他们承诺不会破坏ARM的中立性,但芯片厂商显然不会将身家性命托付于竞争对手。如果英伟达将ARM的IP授权与自家的GPU设计授权进行捆绑销售,对于有着自研GPU的苹果、三星、高通都将会是巨大的打击,相当于是要买冤枉钱买根本不会用的授权。

一旦获得了大公司或资本的热捧,那么催熟RISC-V显然就不是梦了。可遗憾的是,英伟达与软银之间的这比交易最终还是告吹,这就意味着ARM现有的商业模式在IPO前都不会发生改变,即便是上市后也很难出现变化。市场霸主如果自己不犯错,那么RISC-V自然也就很难获得芯片巨头的青睐了。

现在的情况,就是监管机构成功将ARM留在了英国,欧盟阻止了美国科技巨头进一步强化自身,谷歌、苹果、三星、高通得以稳定市场的现行秩序,这三方都可以说是赢家。而ARM作为整个交易的中心,其本身的商业模式没有被改变,可以被认为是不亏不赚,交易双方的英伟达和软银则是吃了个闷亏,最大的输家则或许是此次交易的“局外人”RISC-V。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英伟达

8.6k
  • 美股三大指数收盘涨跌不一,道指刷新历史新高
  • 美股高开高走,标普500指数、纳指创去年11月以来最大单周涨幅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英伟达收购ARM”黄了“,最失落的或许是RISC-V

英伟达与软银也正式发布公告,宣布终止这一交易。

文|三易生活

2020年9月,在疫情影响下的半导体行业平地起惊雷,软银集团宣布同意以高达400亿美元的价格将芯片设计公司ARM出售给芯片巨头英伟达。这桩将会重塑整个行业的交易,自从被曝光的那一刻起就饱受非议,而如今在不断被外界唱衰后,英伟达收购ARM这事也已经有了结果。

2月8日来自路透社的相关报道显示,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诸多监管机构担心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市场竞争受到影响,英伟达以股票+现金的方式收购软银旗下ARM的交易宣告失败,软银将获得至多12.5亿美元的“分手费”,并计划在年底前将ARM上市。随后,英伟达与软银也正式发布公告,宣布终止这一交易。

此时,距离2022年9月这一收购案的最终截止期限还有半年的时间,英伟达现在放弃也被外界认为是几乎无法“搞定”各国的监管机构。软银方面在该声明中表示,尽管各方做出了真诚的努力,但由于重大的监管挑战阻碍了此次交易的完成,因此双方同意终止协议。并且软银还宣布将在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财政年度内,筹备ARM的IPO。

事实上,英伟达收购ARM这件事不同于AMD收购赛灵思,以及微软收购动视暴雪,因为各方反对的声音实在是太多。而其中的原因,则在于ARM本身实在太过于重要。如今在移动市场,有超过90%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以及其他移动设备都在采用ARM提供的架构,更不用提在物联网领域,ARM的低功耗特质使得其几乎席卷了整个市场。而以苹果的M1芯片为标志,也代表ARM将有能力进军高性能计算平台,以Arm Neoverse V1和Neoverse N2为代表,其未来在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HPC)方面也可能会有着更好的表现。

而ARM之所以能够在诸多领域取得如此惊人的市场份额,靠的正是其所秉承的开放授权模式,这种客户中立的战略也让其得以保持超然的地位。而英伟达本身在半导体市场的风评就较为一般,如果ARM被其收入囊中被认为中立性极有可能会被动摇,这显然是高通、苹果等厂商不能接受的。

更不要提,从ARM所在的英国、到在积极针对美国科技巨头的欧盟,乃至美国本身,各国监管机构都对这桩交易持有负面的态度。因此在这样“举世皆敌”的情况下,英伟达自己的态度其实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黄仁勋在去年夏天时就曾表示,并不是一定要收购ARM,NVIDIA自己就发展的很好,也有自己宏大的发展战略,收购ARM是为了扩展NVIDIA的生态系统,帮助ARM进入新的市场。

如果说谁对于这桩收购案的失败结局会感到沮丧,可能并不是英伟达。尽管说一旦交易失败,英伟达需要付给软银12.5亿美元的分手费,但是以前者现有的现金流,以及当下显卡市场的热潮和元宇宙概念的热度,显然他们根本就不缺这笔钱。并且如今英伟达失去的是将ARM掌握在自己手中,和可能借助ARM的市场地位顺带推广自家GPU设计的机会,可继续开发基于ARM架构的产品是毫无问题的。

所以只能说英伟达试图在软银最需要钱的时候,来了一次“小赌怡情”,即便是输了也无伤大雅,对于核心业务基本毫无影响。可作为出售ARM的一方,对于软银而言这笔交易如果告吹,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巨额的账面盈利将不复存在。毕竟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得益于于英伟达股价的大幅度上扬,这笔由现金+股票构成的交易价值从2020年9月的400亿美元,已经一路上涨到了最高的870亿美元,即便时至今日仍达到了660亿美元。

然而软银也还有一招,就是推动ARM的IPO,通过上市来实现退出、并回笼资金,只不过与直接将ARM卖给英伟达相比,通过将其推向二级市场的方式,在回报率和时间成本上则逊色不少。事实上,英伟达收购不了ARM,最难受的可能非RISC-V阵营莫属。

没错,如果说谁最希望英伟达收购ARM,极有可能正是RISC-V的支持者们。如果ARM归属于英伟达旗下,大概率会挫伤ARM的中立性,导致目前使用ARM旗下IP的厂商需要准备“Plan B”,以防止未来被钳制,这时候RISC-V就能自然而然地被推上风口。至于说为什么一定是RISC-V,因为如今在移动市场,除了ARM也就数RISC-V架构“最能打”了。

RISC-V是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RISC)原理建立的开放指令集架构(ISA),该指令集以架构短小精悍、指令数目少而精、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扩展指令集可定制自有灵活架构,并且免费开源著称。但由于缺乏生态支撑,如今RISC-V主要在微控制单元(MCU)和嵌入式领域表现出色,在高性能上则表现一般。因为如今的ARM生态已经非常成熟,传统芯片厂商购买ARM的授权进行研发的流程早已被打通,这套系统已经平稳运行了很久,并没有必须转向RISC-V的必要。

而英伟达对于ARM的收购,则给了苹果、三星、联发科这些芯片厂商理由。毕竟一旦英伟达完成对ARM的收购,即便他们承诺不会破坏ARM的中立性,但芯片厂商显然不会将身家性命托付于竞争对手。如果英伟达将ARM的IP授权与自家的GPU设计授权进行捆绑销售,对于有着自研GPU的苹果、三星、高通都将会是巨大的打击,相当于是要买冤枉钱买根本不会用的授权。

一旦获得了大公司或资本的热捧,那么催熟RISC-V显然就不是梦了。可遗憾的是,英伟达与软银之间的这比交易最终还是告吹,这就意味着ARM现有的商业模式在IPO前都不会发生改变,即便是上市后也很难出现变化。市场霸主如果自己不犯错,那么RISC-V自然也就很难获得芯片巨头的青睐了。

现在的情况,就是监管机构成功将ARM留在了英国,欧盟阻止了美国科技巨头进一步强化自身,谷歌、苹果、三星、高通得以稳定市场的现行秩序,这三方都可以说是赢家。而ARM作为整个交易的中心,其本身的商业模式没有被改变,可以被认为是不亏不赚,交易双方的英伟达和软银则是吃了个闷亏,最大的输家则或许是此次交易的“局外人”RISC-V。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