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爱思唯尔发布全球城市科研创新力报告:深圳科研人员增速第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爱思唯尔发布全球城市科研创新力报告:深圳科研人员增速第一

欧洲和北美城市仍然是具有很强科研影响力的城市,但亚洲城市尤其是中国城市正在迎头赶上,成为科研数量上和影响力上强有力的竞争者。

管家婆马报图今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戈振伟

2月28日,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及数据分析公司爱思唯尔联合发布《国际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数据和见解——全球20个城市的比较研究报告》,从创新要素、科学研究竞争力、技术创新竞争力和知识转化竞争力等维度,对全球20个重要城市的城市科研创新力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新加坡、东京等8个亚洲城市(含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四个中国城市),伦敦、柏林等6个欧洲城市,纽约、波士顿等6个北美洲城市。

中国城市科研人员和科研产出的总量和增长均领跑全球

报告发现,欧洲和北美城市仍然具有很强的科研竞争力,但是亚洲城市正在迎头赶上,尤其是中国城市,在快速提高科研产出数量的同时也在稳步提高其科研影响力。北美与日本城市在学术界和企业的跨行业合作方面表现突出,此外,亚洲城市则在专利申请方面表现活跃。

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表示,创新型城市是依靠科技、知识、人才、体制、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其中科技创新居于核心位置。我国自2010年启动创新型城市工作以来,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

2016年至2020年期间,科研人员和科研产出的总量及增长方面,中国城市表现突出,其中北京、上海的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产出最多,深圳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产出增长速度均处于领先地位,而香港的科研影响力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管家婆马报图今晚

具体来看,深圳的科研人员数量增长幅度最大,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34.1%。在人才引进方面深圳也展现出明显的优势,“流入”科研人才比例达到13.2%,仅次于首尔,排名第二。上海和北京在科研人才留任方面颇具优势,其定居科研人员在所有研究城市中名列第二、三名。

科研产出和学术影响力是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在科研产出方面,北京的发文量遥遥领先,五年间累计发表72万多篇文献,上海排名第二,发文量为32万多篇。深圳则在科研产出增长方面领跑,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1.5%,远高于第二名莫斯科(11.3%)和第三名上海(10.5%)。

国际合作对于推动知识分享和提升科研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一般通过国际合作实现的科研产出拥有更高的学术影响力。基于国际合作发表的论文的绝对数量而言,北京在该报告所覆盖的20个城市中排名第一。而从通过国际合作发表的论文在所有论文的占比来看,香港以高达71.4%的占比名列榜首。

专利权是技术创新竞争力的代表。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东京、北京、深圳和上海领先。在专利合作条约(PCT)的专利申请方面,东京和深圳也领先于其他城市。在2014-2018年期间,香港和上海占据了PCT专利申请增长率的前两位。这些发现反映了日本和中国的城市在专利申请方面表现得非常活跃。

学术界和企业实体之间的跨行业合作是连接产业界和科研界的桥梁。由学企合作产生的研究论文比例最高的城市是旧金山、大阪、波士顿和东京,分别为11.3%9.4%9.3%9.2%。除深圳外,所有中国城市的学术与企业合作出版物的比例都排名靠后。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实验室,补齐基础研究短板

深圳、香港同处粤港澳大湾区,从过去的招商引资、要素互补,大湾区正进入制度衔接、创新合作的新阶段,《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排名中蝉联第二名。

但在基础研究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还存在明显的短板。一条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金融赋能等几个阶段,其中基础研究是源头,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对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能力处在全球一流水平,它的长板在于企业创新,市场活力比较强,产学研合作比较好,但在基础研究创新方面,还稍微弱于北京、上海,也弱于纽约、东京湾区。同时,大湾区的高端要素资源尽管这些年进步不小,但整体规模还相对较小。

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核心内容总经理应仲丰对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表示,基础研究是站在巨人、前人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卡脖子”问题就需要对基础研究进行持续的投入,而从数据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这个层面和美国、日本的湾区尚有差距。

而引进或推动建设实验室、积极布局大科学装置,是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补短板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全世界第四台、中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起步较早的一个样本。这也是首个在华南地区建设的大科学装置。

从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以来,散裂中子源全球注册用户超过3400人,完成课题600多项,科学成果覆盖能源、物理、材料、生命科学等多个前沿交叉和高科技研发领域。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单位已在散裂中子源开展了多项实验研究。

另外,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加快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5G中高频器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等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布局。

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共汇集了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89家省重点实验室。广州是大湾区内地城市中拥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最多的城市,分别有21家和257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爱思唯尔发布全球城市科研创新力报告:深圳科研人员增速第一

欧洲和北美城市仍然是具有很强科研影响力的城市,但亚洲城市尤其是中国城市正在迎头赶上,成为科研数量上和影响力上强有力的竞争者。

管家婆马报图今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戈振伟

2月28日,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及数据分析公司爱思唯尔联合发布《国际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数据和见解——全球20个城市的比较研究报告》,从创新要素、科学研究竞争力、技术创新竞争力和知识转化竞争力等维度,对全球20个重要城市的城市科研创新力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新加坡、东京等8个亚洲城市(含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四个中国城市),伦敦、柏林等6个欧洲城市,纽约、波士顿等6个北美洲城市。

中国城市科研人员和科研产出的总量和增长均领跑全球

报告发现,欧洲和北美城市仍然具有很强的科研竞争力,但是亚洲城市正在迎头赶上,尤其是中国城市,在快速提高科研产出数量的同时也在稳步提高其科研影响力。北美与日本城市在学术界和企业的跨行业合作方面表现突出,此外,亚洲城市则在专利申请方面表现活跃。

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表示,创新型城市是依靠科技、知识、人才、体制、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其中科技创新居于核心位置。我国自2010年启动创新型城市工作以来,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

2016年至2020年期间,科研人员和科研产出的总量及增长方面,中国城市表现突出,其中北京、上海的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产出最多,深圳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产出增长速度均处于领先地位,而香港的科研影响力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管家婆马报图今晚

具体来看,深圳的科研人员数量增长幅度最大,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34.1%。在人才引进方面深圳也展现出明显的优势,“流入”科研人才比例达到13.2%,仅次于首尔,排名第二。上海和北京在科研人才留任方面颇具优势,其定居科研人员在所有研究城市中名列第二、三名。

科研产出和学术影响力是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在科研产出方面,北京的发文量遥遥领先,五年间累计发表72万多篇文献,上海排名第二,发文量为32万多篇。深圳则在科研产出增长方面领跑,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1.5%,远高于第二名莫斯科(11.3%)和第三名上海(10.5%)。

国际合作对于推动知识分享和提升科研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一般通过国际合作实现的科研产出拥有更高的学术影响力。基于国际合作发表的论文的绝对数量而言,北京在该报告所覆盖的20个城市中排名第一。而从通过国际合作发表的论文在所有论文的占比来看,香港以高达71.4%的占比名列榜首。

专利权是技术创新竞争力的代表。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东京、北京、深圳和上海领先。在专利合作条约(PCT)的专利申请方面,东京和深圳也领先于其他城市。在2014-2018年期间,香港和上海占据了PCT专利申请增长率的前两位。这些发现反映了日本和中国的城市在专利申请方面表现得非常活跃。

学术界和企业实体之间的跨行业合作是连接产业界和科研界的桥梁。由学企合作产生的研究论文比例最高的城市是旧金山、大阪、波士顿和东京,分别为11.3%9.4%9.3%9.2%。除深圳外,所有中国城市的学术与企业合作出版物的比例都排名靠后。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建实验室,补齐基础研究短板

深圳、香港同处粤港澳大湾区,从过去的招商引资、要素互补,大湾区正进入制度衔接、创新合作的新阶段,《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排名中蝉联第二名。

但在基础研究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还存在明显的短板。一条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金融赋能等几个阶段,其中基础研究是源头,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对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能力处在全球一流水平,它的长板在于企业创新,市场活力比较强,产学研合作比较好,但在基础研究创新方面,还稍微弱于北京、上海,也弱于纽约、东京湾区。同时,大湾区的高端要素资源尽管这些年进步不小,但整体规模还相对较小。

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核心内容总经理应仲丰对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表示,基础研究是站在巨人、前人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卡脖子”问题就需要对基础研究进行持续的投入,而从数据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这个层面和美国、日本的湾区尚有差距。

而引进或推动建设实验室、积极布局大科学装置,是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补短板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全世界第四台、中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被视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起步较早的一个样本。这也是首个在华南地区建设的大科学装置。

从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以来,散裂中子源全球注册用户超过3400人,完成课题600多项,科学成果覆盖能源、物理、材料、生命科学等多个前沿交叉和高科技研发领域。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单位已在散裂中子源开展了多项实验研究。

另外,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加快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5G中高频器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等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布局。

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共汇集了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89家省重点实验室。广州是大湾区内地城市中拥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最多的城市,分别有21家和257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