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餐+酒模式能否跑通?重点只在一字之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餐+酒模式能否跑通?重点只在一字之差

“餐+酒”还是门好生意吗?

文|云酒头条

据英敏特Mintel公司出具的《消费者外出就餐报告》指出,15%-20%的饮品销售额能为整个餐厅贡献50%的利润。以精酿啤酒为例,其毛利率高达60%-80%,对于越来越卷的餐企来说,显然酒饮能带来很大的利润空间。

正因如此,不少企业在近两年内纷纷布局“餐+酒”。

包括湊湊、海底捞、和府捞面、老乡鸡、喜家德等大批知名餐企都推出了相应的小酒馆模式。而等潮流退下,如今再来看这些餐企们密集探索的小酒馆现状,事实是大部分都不尽人意。不仅没能实现规模化复制,有的甚至已经退回到了常规路径中。

餐+酒还是门好生意吗?答案是肯定的,有专家甚至坦言,餐+酒是门好生意,而且未来5-10年,仍处于黄金时代。

既然如此,为何众多餐企又纷纷败退?

云酒头条认为,答案仅在“餐+酒”与“酒+餐”的一字之差中。

酒企出手,“酒+餐”依然吃香

为什么说“酒+餐”模式依然吃香?

以“酒馆第一股”海伦司为例,其凭借小吃搭配自有酒水的模式,在2018年至2021年,其自有酒水销售贡献营收比重从47.6%飙升到59%,2022年上半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自有酒饮的收入仍然达到4.8亿元,占总营收54%。

无独有偶,COMMUNE公社在2022年初获得A+轮融资,金额高达数亿元人民币。据了解,COMMUNE公社将西餐和酒吧结合,4年间在全国开出50家直营门店,全年客流量达1500万,平均下来每天的客流量超4万。

不难发现,在餐酒模式下跑出自有特色的小酒馆,重点还是在“酒”上。

通过海伦司与COMMUNE公社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其成功原因有二。

一是靠酒水挣利润。海伦司一直以来便是以自有酒水与低价位吸引消费者,且不断推进自有产品品类,叠加饮料化酒饮也是海伦司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重要手段;而COMMUNE公社则是通过自己强大的供应链,保证消费者对于国内外酒水的不同需求。

二是餐品选择有重点。海伦司的餐点偏向大众化,以普通下酒小食为主,口味在平均线以上,且价格低廉,易引起消费者的叠加消费;而COMMUNE公社的餐点则是以西餐为主,口味有特色,且有不少消费者专门前往用餐。

不仅如此,两家酒馆均为老牌酒馆品牌,仅凭借其酒水利润也完全能够支撑店铺经营所需成本,而“酒+餐”模式实则是为其锦上添花。最主要的是,作为连锁酒馆,其均能做到门店的不论是酒水还是餐点的高复制率,这也为品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餐企试图“分一杯羹”,“餐+酒”无奈“败退”

反观餐企,它们在“餐+酒”的路上便走得不算顺利。

2021年4月底,和府捞面推出旗下全新子品牌“和府小面小酒”,当时品牌计划在2021年年内全国布局50家门店。而事实上,早在今年8月,作为小面小酒品牌的第三家门店,原本坐落在东方明珠脚下的东方明珠店就宣布歇业。目前全上海只剩4家门店,部分曾经的小面小酒门店已经转为普通门店。其他城市譬如温州、汕头、福州等地的小面小酒也已全部关闭,目前全国门店只剩下不到20家。

可见,如今全国布局门店50家的计划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在“缩水”。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众多餐企身上。

云海肴的洱汀小酒馆在去年8月开业,当时据云海肴相关负责人介绍,酒场景未来将成为云海肴门店的“标配”,事实却是小酒馆门店没开几天后便又做回了云南菜;

去年年初“湊湊”开出全国首家“火锅+酒馆”新模式店,但湊湊火锅曾公开表示,加入小酒馆模式的新店还做不到复制;

海底捞的Hi捞小酒馆目前开出了两家,但都是作为店中店的模式存在,也继续扩张的计划......

餐企们为何无法跑通“餐+酒”这条路呢?

经云酒头条梳理发现,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后疫情时代,消费场景缺失,不少实体店面临封控。加之经济下滑,不少消费者在外出用餐方面的预算减少;

其次,餐企开设的小酒馆趋于“同质化”。由于大部分餐饮品牌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固有印象,尽管在开设小酒馆之后,“微醺氛围”也并不浓厚,本质还是像餐馆;且在酒品选择上并无特色,出海底捞出品了自有酒饮之外,大部分餐企供应的还是以鸡尾酒、普通酒饮为主,竞争力不强。

最后,可复制率不强。即使凑凑开设的“火锅+酒馆”的反响尚可,但由于可复制率不高,仍旧无法打出品牌效应。

总的来说,在原本就足够“内卷”的小酒馆赛道内,想要打出自己的特色,餐企们还是缺乏了一些勇气与创新。因此一味跟风,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可以说是意料之中。

餐企想跟上,下一步该怎么做

正如COMMUNE公社联合创始人、首席品牌官范夏萌所说,“餐+酒”这个大赛道一定会趋于成熟。“它绝对不是网红赛道,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一定会打破每个时段间的墙。”

此外,大家会更加关注内心需求,没有太多繁琐的礼节、形式,更加关注产品的味道、品质,包括定价,它的性价比如何。不管哪个赛道和时代,这都是永远不变的关注点。

餐酒模式的优势就在于通过餐酒搭配,带给消费者全面而有特色的复合式消费体验,本质上还是更偏向于直面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餐酒如何搭配是重点。“两条腿走路”并不是简单的在餐厅里引入酒水,而需要用合适的酒搭配合适的菜品。这点是影响消费者是否在店里喝酒的关键点,也是不少餐企卖酒归于沉寂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稳定的酒水供应链也是需要关注的一点。酒水利润是支撑餐酒模式走下去的重要因素,若店内酒水价格高于普通小酒馆过多,消费者一定是不愿意买单的。

随着市场的发展,餐与酒的融合定会越来越紧密,而餐酒模式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又能结合主营产品进行特色搭配,若做好该模式,其或将成为各个餐企差异化竞争和提升店面利润的一把“利刃”。

可见,餐企品牌要勇于去做,且要找专业的人做,才能保证效率最大化,酒才能成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酒企品牌尽管在餐酒模式上已较为成熟,也仍要保证酒水产品与场景方面的创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餐+酒模式能否跑通?重点只在一字之差

“餐+酒”还是门好生意吗?

文|云酒头条

据英敏特Mintel公司出具的《消费者外出就餐报告》指出,15%-20%的饮品销售额能为整个餐厅贡献50%的利润。以精酿啤酒为例,其毛利率高达60%-80%,对于越来越卷的餐企来说,显然酒饮能带来很大的利润空间。

正因如此,不少企业在近两年内纷纷布局“餐+酒”。

包括湊湊、海底捞、和府捞面、老乡鸡、喜家德等大批知名餐企都推出了相应的小酒馆模式。而等潮流退下,如今再来看这些餐企们密集探索的小酒馆现状,事实是大部分都不尽人意。不仅没能实现规模化复制,有的甚至已经退回到了常规路径中。

餐+酒还是门好生意吗?答案是肯定的,有专家甚至坦言,餐+酒是门好生意,而且未来5-10年,仍处于黄金时代。

既然如此,为何众多餐企又纷纷败退?

云酒头条认为,答案仅在“餐+酒”与“酒+餐”的一字之差中。

酒企出手,“酒+餐”依然吃香

为什么说“酒+餐”模式依然吃香?

以“酒馆第一股”海伦司为例,其凭借小吃搭配自有酒水的模式,在2018年至2021年,其自有酒水销售贡献营收比重从47.6%飙升到59%,2022年上半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自有酒饮的收入仍然达到4.8亿元,占总营收54%。

无独有偶,COMMUNE公社在2022年初获得A+轮融资,金额高达数亿元人民币。据了解,COMMUNE公社将西餐和酒吧结合,4年间在全国开出50家直营门店,全年客流量达1500万,平均下来每天的客流量超4万。

不难发现,在餐酒模式下跑出自有特色的小酒馆,重点还是在“酒”上。

通过海伦司与COMMUNE公社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其成功原因有二。

一是靠酒水挣利润。海伦司一直以来便是以自有酒水与低价位吸引消费者,且不断推进自有产品品类,叠加饮料化酒饮也是海伦司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重要手段;而COMMUNE公社则是通过自己强大的供应链,保证消费者对于国内外酒水的不同需求。

二是餐品选择有重点。海伦司的餐点偏向大众化,以普通下酒小食为主,口味在平均线以上,且价格低廉,易引起消费者的叠加消费;而COMMUNE公社的餐点则是以西餐为主,口味有特色,且有不少消费者专门前往用餐。

不仅如此,两家酒馆均为老牌酒馆品牌,仅凭借其酒水利润也完全能够支撑店铺经营所需成本,而“酒+餐”模式实则是为其锦上添花。最主要的是,作为连锁酒馆,其均能做到门店的不论是酒水还是餐点的高复制率,这也为品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餐企试图“分一杯羹”,“餐+酒”无奈“败退”

反观餐企,它们在“餐+酒”的路上便走得不算顺利。

2021年4月底,和府捞面推出旗下全新子品牌“和府小面小酒”,当时品牌计划在2021年年内全国布局50家门店。而事实上,早在今年8月,作为小面小酒品牌的第三家门店,原本坐落在东方明珠脚下的东方明珠店就宣布歇业。目前全上海只剩4家门店,部分曾经的小面小酒门店已经转为普通门店。其他城市譬如温州、汕头、福州等地的小面小酒也已全部关闭,目前全国门店只剩下不到20家。

可见,如今全国布局门店50家的计划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在“缩水”。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众多餐企身上。

云海肴的洱汀小酒馆在去年8月开业,当时据云海肴相关负责人介绍,酒场景未来将成为云海肴门店的“标配”,事实却是小酒馆门店没开几天后便又做回了云南菜;

去年年初“湊湊”开出全国首家“火锅+酒馆”新模式店,但湊湊火锅曾公开表示,加入小酒馆模式的新店还做不到复制;

海底捞的Hi捞小酒馆目前开出了两家,但都是作为店中店的模式存在,也继续扩张的计划......

餐企们为何无法跑通“餐+酒”这条路呢?

经云酒头条梳理发现,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后疫情时代,消费场景缺失,不少实体店面临封控。加之经济下滑,不少消费者在外出用餐方面的预算减少;

其次,餐企开设的小酒馆趋于“同质化”。由于大部分餐饮品牌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固有印象,尽管在开设小酒馆之后,“微醺氛围”也并不浓厚,本质还是像餐馆;且在酒品选择上并无特色,出海底捞出品了自有酒饮之外,大部分餐企供应的还是以鸡尾酒、普通酒饮为主,竞争力不强。

最后,可复制率不强。即使凑凑开设的“火锅+酒馆”的反响尚可,但由于可复制率不高,仍旧无法打出品牌效应。

总的来说,在原本就足够“内卷”的小酒馆赛道内,想要打出自己的特色,餐企们还是缺乏了一些勇气与创新。因此一味跟风,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可以说是意料之中。

餐企想跟上,下一步该怎么做

正如COMMUNE公社联合创始人、首席品牌官范夏萌所说,“餐+酒”这个大赛道一定会趋于成熟。“它绝对不是网红赛道,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一定会打破每个时段间的墙。”

此外,大家会更加关注内心需求,没有太多繁琐的礼节、形式,更加关注产品的味道、品质,包括定价,它的性价比如何。不管哪个赛道和时代,这都是永远不变的关注点。

餐酒模式的优势就在于通过餐酒搭配,带给消费者全面而有特色的复合式消费体验,本质上还是更偏向于直面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餐酒如何搭配是重点。“两条腿走路”并不是简单的在餐厅里引入酒水,而需要用合适的酒搭配合适的菜品。这点是影响消费者是否在店里喝酒的关键点,也是不少餐企卖酒归于沉寂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稳定的酒水供应链也是需要关注的一点。酒水利润是支撑餐酒模式走下去的重要因素,若店内酒水价格高于普通小酒馆过多,消费者一定是不愿意买单的。

随着市场的发展,餐与酒的融合定会越来越紧密,而餐酒模式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又能结合主营产品进行特色搭配,若做好该模式,其或将成为各个餐企差异化竞争和提升店面利润的一把“利刃”。

可见,餐企品牌要勇于去做,且要找专业的人做,才能保证效率最大化,酒才能成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酒企品牌尽管在餐酒模式上已较为成熟,也仍要保证酒水产品与场景方面的创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