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甲醇破局③ :混乱的“电车”中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甲醇破局③ :混乱的“电车”中局

要溯源一项能源变革的根源,或许还是要回到能源问题本身。

文|汽车预言家

书接上回,201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被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第一次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中去,也因此被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一个关键节点。

如果说1992年到2009年是懵懂却清朗的十七年,那么接下来降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混乱与错位,则更像是“青春期”突然破土而出的粉刺和暗疮,虽未致命但却煎熬异常。在这一阶段发生的故事,有的已经难以考证,有的则穿越时间袒露在我们面前。

当然,还有全新的嫩芽和希望。在这一阶段,在城市丛林的间隙中,如雨后春笋般接二连三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入局者。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在这些初来乍到、却跃跃欲试的“新玩家”中,隐藏着一个支柱性产业怎样的希冀、脆弱和梦想。

1、偏离的“轨道”

有羊的地方,就一定有薅羊毛的人。

如果要在前十年的大街上揪一个人出来问:你对新能源汽车是什么印象?他一定不会给你好脸色。因为这一阶段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史,几乎总是与“骗补”的恶名纠缠在一起。

起初,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国家“启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贴”,换句话说,只要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就给钱。不过在当时,补贴的主要范围依然集中在市政交通、邮政环卫等公共领域,私人领域补贴仅在个别城市试点进行。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近期热度很高的河北保定新能源公交。为了获得补贴,2012年,保定公交一次性购置了694太LNG燃气空调公交;2015年,保定公交又提出将燃气公交置换为纯电动公交,彻底完成了保定公交电动化的进程。但直到今天,补贴之下的丑陋伤疤才被赫然揭开。

2013年,补贴范围从试点走向全国,从公共领域走向私人领域。按照政策,2013~2015年,中央财政拨付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奖励资金大284.44亿元,地方财政拨付补助资金合计200多亿元。一辆成本在20~40万的纯电客车,在央地两级的补助之下,只要能生产出来,就是纯赚。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真金白银的补贴面前,滋生了一批靠“骗补”为生的新能源车企。

通过买卖双方合谋、自产自销、里程虚标、电池重复利用等手段骗补,成为行业内心照不宣的“商业秘密”。很多车型甚至从始至终真正进入市场,为的只是临“走”前“捞一笔”。

除了这些“生于骗补,也终于骗补”的新能源车企之外,一汽系、东风系、北汽系、上汽系、比亚迪、奇瑞等国内主流车企也均曾参与过骗补的行列中去。截至2016年被媒体曝光,涉及骗补车辆为76374量,涉及骗补金额达到92.7亿。

事实上,如果细数同时期骗过补的行业,新能源汽车并不是“独一份”,光伏、电商、动画等新兴产业的初期发展阶段中,只要有补贴,就会有骗补,几乎成为一个定律。或许正如马克思所说,“有50%的利润,人们就会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人们就敢践踏一切法律。”

2、“硬币”的另一面

另一方面,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正是在这样的补贴之下,一步一步蹒跚着走了起来。

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理想、蔚来、小鹏、零跑、哪吒,甚至已经倒下的威马、天际等新势力品牌无一不是这一阶段最“敢冲”的玩家;2015年起,中国连续八年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第一产销大国,在全球市场,无论是年产销量还是累计推广量,中国新能源汽车都占据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诸如合肥、深圳、西安等地方城市纷纷将目光锁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希望借助新的力量促进经济的繁荣。

以西安为例,2014年,西安市就曾推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14-2015)》,从加快产业发展、加大财政扶持、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发力。到2017年,有了新能源汽车助力的西安汽车制造业产值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之都”。

如果说此前相比于海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只能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前路漫漫或灿灿,无人能说清;那么到了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新能源汽车就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

可以看到,相比于此前的“宁静”,在加入更多的市场变量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早已难言“清白”。而在硬币的另一面,是无数个体、人群新的希望与梦想。

3、转型:渗透、妥协、博弈

当然,要溯源一项能源变革的根源,或许还是要回到能源问题本身。

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能源问题就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不过,早期的能源治理还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的管理和限制,相比之下,汽车行业在能源结构中的影响,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而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全球气候形势的严峻变化,过多的能源消耗、较高的碳排放使得发展低碳能源和低碳减排工业成为重要任务,也对节能减排政策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8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被确认,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推广;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首次提出了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强调积极发展低碳能源,并做出了长期规划;

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规定了当年的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少2%,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

除了宏观的政策把控,市场话的经济激励政策也必不可少。以新能源汽车税收为例,2014年,在财政部的主导之下,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开始实施,而根据最新消息,这一政策将延续到2017年。

与此同时,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列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成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二个关键节点。

必须承认,一项能源形式的变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利益重新调整的混沌格局中,市场与政策之间犬牙交错的渗透、妥协与博弈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成熟有些不确定性,但也因而充满了生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甲醇破局③ :混乱的“电车”中局

要溯源一项能源变革的根源,或许还是要回到能源问题本身。

文|汽车预言家

书接上回,201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被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第一次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中去,也因此被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一个关键节点。

如果说1992年到2009年是懵懂却清朗的十七年,那么接下来降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混乱与错位,则更像是“青春期”突然破土而出的粉刺和暗疮,虽未致命但却煎熬异常。在这一阶段发生的故事,有的已经难以考证,有的则穿越时间袒露在我们面前。

当然,还有全新的嫩芽和希望。在这一阶段,在城市丛林的间隙中,如雨后春笋般接二连三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入局者。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在这些初来乍到、却跃跃欲试的“新玩家”中,隐藏着一个支柱性产业怎样的希冀、脆弱和梦想。

1、偏离的“轨道”

有羊的地方,就一定有薅羊毛的人。

如果要在前十年的大街上揪一个人出来问:你对新能源汽车是什么印象?他一定不会给你好脸色。因为这一阶段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史,几乎总是与“骗补”的恶名纠缠在一起。

起初,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国家“启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贴”,换句话说,只要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就给钱。不过在当时,补贴的主要范围依然集中在市政交通、邮政环卫等公共领域,私人领域补贴仅在个别城市试点进行。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近期热度很高的河北保定新能源公交。为了获得补贴,2012年,保定公交一次性购置了694太LNG燃气空调公交;2015年,保定公交又提出将燃气公交置换为纯电动公交,彻底完成了保定公交电动化的进程。但直到今天,补贴之下的丑陋伤疤才被赫然揭开。

2013年,补贴范围从试点走向全国,从公共领域走向私人领域。按照政策,2013~2015年,中央财政拨付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奖励资金大284.44亿元,地方财政拨付补助资金合计200多亿元。一辆成本在20~40万的纯电客车,在央地两级的补助之下,只要能生产出来,就是纯赚。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真金白银的补贴面前,滋生了一批靠“骗补”为生的新能源车企。

通过买卖双方合谋、自产自销、里程虚标、电池重复利用等手段骗补,成为行业内心照不宣的“商业秘密”。很多车型甚至从始至终真正进入市场,为的只是临“走”前“捞一笔”。

除了这些“生于骗补,也终于骗补”的新能源车企之外,一汽系、东风系、北汽系、上汽系、比亚迪、奇瑞等国内主流车企也均曾参与过骗补的行列中去。截至2016年被媒体曝光,涉及骗补车辆为76374量,涉及骗补金额达到92.7亿。

事实上,如果细数同时期骗过补的行业,新能源汽车并不是“独一份”,光伏、电商、动画等新兴产业的初期发展阶段中,只要有补贴,就会有骗补,几乎成为一个定律。或许正如马克思所说,“有50%的利润,人们就会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人们就敢践踏一切法律。”

2、“硬币”的另一面

另一方面,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正是在这样的补贴之下,一步一步蹒跚着走了起来。

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理想、蔚来、小鹏、零跑、哪吒,甚至已经倒下的威马、天际等新势力品牌无一不是这一阶段最“敢冲”的玩家;2015年起,中国连续八年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第一产销大国,在全球市场,无论是年产销量还是累计推广量,中国新能源汽车都占据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诸如合肥、深圳、西安等地方城市纷纷将目光锁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希望借助新的力量促进经济的繁荣。

以西安为例,2014年,西安市就曾推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14-2015)》,从加快产业发展、加大财政扶持、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发力。到2017年,有了新能源汽车助力的西安汽车制造业产值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之都”。

如果说此前相比于海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只能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前路漫漫或灿灿,无人能说清;那么到了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新能源汽车就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

可以看到,相比于此前的“宁静”,在加入更多的市场变量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早已难言“清白”。而在硬币的另一面,是无数个体、人群新的希望与梦想。

3、转型:渗透、妥协、博弈

当然,要溯源一项能源变革的根源,或许还是要回到能源问题本身。

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能源问题就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不过,早期的能源治理还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等高耗能、高污染的管理和限制,相比之下,汽车行业在能源结构中的影响,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而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全球气候形势的严峻变化,过多的能源消耗、较高的碳排放使得发展低碳能源和低碳减排工业成为重要任务,也对节能减排政策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8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被确认,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推广;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首次提出了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强调积极发展低碳能源,并做出了长期规划;

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规定了当年的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少2%,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

除了宏观的政策把控,市场话的经济激励政策也必不可少。以新能源汽车税收为例,2014年,在财政部的主导之下,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开始实施,而根据最新消息,这一政策将延续到2017年。

与此同时,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列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成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二个关键节点。

必须承认,一项能源形式的变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利益重新调整的混沌格局中,市场与政策之间犬牙交错的渗透、妥协与博弈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成熟有些不确定性,但也因而充满了生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