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
“猎巫”从未远离:厌女是如何成为一项社会工程的?

《凯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与原始积累》启示我们,猎巫不仅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它与当下世界依然息息相关,极易在人口与经济危机爆发时卷土重来,再度开启“原始积累”过程。问题是,我们能吸取过去的教训吗?

创作零工,普遍贫穷:从“B站停更潮”谈起

某种程度上来说,“B站停更潮”的相关讨论揭示了自媒体时代创意人士的生存环境的冰山一角。

被甩出全球供应链的基隆码头工人的境遇,如何预示了我们的未来? | 专访

魏明毅说,她期待《静寂工人》能够对全球化和地方社会摩擦产生的结果和地方社会的回应做出解释,但与此同时,她希望这本书能启发读者思考更多。

灵韵消逝、迷梦难醒,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本雅明?

本雅明要求每个人都看到他,而他却在隐藏自己。《本雅明传》新书研讨会探讨了这名“不可捉摸之人”的思想脉络,它们都指向同一个关切——“布尔乔亚文明如何终末”。

【专访】作家王梆:没有人和人的近距离交往,你永远不知道改变世界的途径在哪

在《贫穷的质感:王梆的英国观察》出版之际,界面文化电话连线了身在英国的作者王梆。她与我们分享了伦敦异乡人的经历,也讨论了英国社会的极化与脱欧心理、民主社会主义的可贵之处,以及近年英国民间社会的生态。

现代艺术公众是如何生成的?

现代艺术公众既不是实证层面异质而混杂的观众或庸众,也不是价值层面自由平等的理想公众,而是一种在公共领域被各利益相关方争夺并赋予其不同内涵的作为“话语”的公众。